您的位置:首页 >教师园地>教学论文> 详细内容

教学论文

搭个梯子,让概括不再高远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12-22 12:5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搭个梯子,让概括不再高远

作者:刘丹萍老师

本文获江北新区案例评选一等奖

【案例背景】

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曾说,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,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。钱梦龙老先生在谈阅读教学时也指出,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要素中层级较高的一种能力。

小学中年段是发展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关键期。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:学习略读,粗知文章大意;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。

笔者所在学校地处郊区,外来务工子女较多,阅读学习基础薄弱,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阅读检测中,我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概括文本时,出现以下问题:概括内容过繁——复述文本,概括内容过简——只抓局部,概括内容不当——不在点上……

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?针对年段特点,结合文本特色,指导学生准确、全面地进行概括,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。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听到的两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,分析教师的概括指导法和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,探索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方法。

 

【案例一】

这是我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中听到的四下《天鹅的故事》的片断,这位老师设计了如下环节:

师:斯杰潘老人给“我”讲的这个天鹅的故事,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呢?

   生:讲的是一个破冰的故事。

     师:你的概括过于简短了,告诉大家谁破冰?

     生:老天鹅破冰的故事。

     师:再仔细地想想,只有老天鹅吗?谁来补充?

     生: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破冰的故事。

     师:还不够完整。他们为什么破冰?又是怎样破冰的?破冰的结果又如何呢?

生:起因是有一天,寒潮突然降临。经过是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集体破冰。结果是他们成功了。

师:“起因、经过、结果”这几个词放在心里就好了,不用说不来,这样表达会更加连贯。谁再来试试?

生:寒潮突然降临,湖面被冻住了。一只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湖面,使湖面破裂。最终,他们成功了。  

师:你看,这样一修改,故事更加清楚连贯了。谁还想来交流?

生:寒潮突然降临,湖面被冻住了。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,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。最终,他们成功了。

师:你加上了“一次又一次”“齐心协力”两个词,用得恰到好处,概括得非常好!

同学们看,经过你们不断地修改完善,故事越发清楚明白了。

……

该老师的语文课堂,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,在老师的逐步指导下,学生能把握概括要点,讲述的故事也越来越好。如果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这样细致地分析学生概括中的不足,帮助学生进行梯次性修改,最终的呈现会让学生受益匪浅。

【案例二】

这是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上听到的三上《石榴》一课的教学片断。

师:课文的23两个小节是写石榴的什么啊?

生:(齐)生长过程。

师: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过程吗?在什么季节,石榴怎么样了。

生:春天,石榴抽出了新的枝条。

师:她刚刚说抽出了新的枝条,老师可以更简洁地说,那就是抽枝。(板书:抽枝)春天,仅仅是抽枝吗?有补充吗?

生:还长出了新的嫩绿的叶子。

师:可以像老师这样简洁地概括为一个词吗?

生:长叶。

师:多好呀!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。夏天呢?

生:然后到了夏天,到了夏天……

师:你也想用刚才的规律来修改你开始的答案,是吗?谁来帮帮她?

生:到了夏天,开花。

师:最后一个季节?

生:最后一个季节是秋天,就是成熟了。

师:到了秋天,果实成熟了。你瞧,他也越说越简洁了。

师:现在,你能连起来说说石榴生长的过程吗?

生:石榴在春天抽枝、长叶,在夏天开花,秋天的时候果实成熟。

师:说的真好。看来23小节的意思呀,你们已经读懂了。

……

在这节课中,老师师给出了几个要素,让学生的概括有了方向:什么季节?石榴怎样?引导学生发现概括语言的规律,然后模仿语言形式进行概括,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,同时消除了学生的概括畏惧心里,让学生感觉概括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。

 

【案例反思】

通过对两节课的旁观,课堂收到的效果,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我进行了反思。

1、要重视方法的指导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:“作者思有路,遵路识斯真。”任何文章都有表达顺序可循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中理清思路,把握文章的结构,形成对文本的初步理解。经实践和整理,我罗列了以下概括法:扩展题目法,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,文本的魂,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;语段压缩法,通览全篇后,确定重点段落,从中提取信息,组合成概括性话语;首尾串联法,课文的开头一般都有统领全篇的作用,而结尾则用来画龙点睛,升华主题,把首尾串联,往往就是课文主要内容;顺藤摸瓜法,对于抒情性较强的文本,可以抓住作者情感线索来把握主要内容……依托文本的思路,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,等于让学生在浓缩文本内容时有了方向,增强学生对概括之类的问题的信心。

2、要重视勾连的作用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“课文无非是个例子”,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所以我们需要真正地用活每一篇课文,回顾所学知识,总结其中的规律,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。因此,我们在指导学生概括时,应该注重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学生概括方法和思维,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。如三上教授《卧薪尝胆》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拓展的概括方法后,再遇到有关人物的文章如《军神》、《孙中山破陋习》、《李时珍夜宿古寺》时,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入手,抓住人物,心情,事件等关键点进行概括总结,这样,既能让学生在勾连思考中恍然有益,又能不断提高学生概括能力。

3、要重视“写”的作用。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,往往是“君子动口不动手”,这样的语文课堂热闹有余而静思不足。“写”作为一种表达方式,需要学生专心阅读、潜心思考、静心书写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,对“写”的训练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,让学生手脑并用,听说读写并举。这样既可以消除个别学生的话语霸权,又能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,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,使表达更加有序、严密;另外通过书面的展示,每位学生都积极投入思考,给学生和教师交流评点留下了空间。这样的写,既有利于学生渐入学习佳境,又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,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。

       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,一个文本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,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。作为教师,我们应该知道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,要懂得循序渐进,给学生搭个梯子,让概括不再高远。


【打印正文】